位置:主页 > 一级建造师 > 公路实务 > 辅导资料 > 2015年一级建造师《公路工程》预习知识点: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预防措施(2)

2015年一级建造师《公路工程》预习知识点: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预防措施(2)

2015-07-03 16:56来源:学信教育网评论 浏览

六、桩端持力层判别错误 持力层判别是钻孔桩成败的关键。

对于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岩或中风化岩的桩,判定岩层界面难度较大,可采用以地质资料的深度为基础,结合钻机的受力、主动钻杆的抖动情况和孔口捞样进行综合判定,必要时进行原位取芯验证。

七、孔底沉渣过厚或开灌前孔内泥浆含砂量过大

桩的终孔深度应采用丈量钻杆长度的方法测定,取孔内钻杆长度+钻头长度,钻头长度取至钻尖的2/3处。

在含粗砂、砾砂和卵石的地层钻孔,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泵吸反循环清孔。

八、水下混凝土灌注和桩身混凝土质量问题

(一)初灌时埋管深度达不到规范值

规范规定,灌注导管底端至孔底的距离应为0.3~0.5mm,初灌时导管首次埋深应不小于1.Om.

(二)灌注混凝土时堵管

1、灌注混凝土时发生堵管主要由灌注导管破漏、灌注导管底距孔底深度太小、完成二次清孔后灌注混凝土的准备时间太长、隔水栓不规范、混凝土配制质量差、灌注过程中灌注导管埋深过大等原因引起。

2、灌注导管在安装前应有专人负责检查,可采用肉眼观察和敲打听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查,检查项目主要有灌注导管是否存在小孔洞和裂缝、灌注导管的接头是否密封、灌注导管的厚度是否合格。

3、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严禁用气压。

4、灌注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应为300-500mm,在灌浆设备的初灌量足够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取大值。

5、完成第二次清孔后,应立即开始灌注混凝土,若因故推迟灌注混凝土,应重新进行清孔。

(三)灌注混凝土过程钢筋骨架上浮

1、引起灌注混凝土过程钢筋骨架上浮的主要原因有:

(1)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太短,使孔内混凝土过早结块

(2)清孔时孔内泥浆悬浮的砂粒太多

(3)混凝土灌注至钢筋骨架底部时,灌注速度太快,造成钢筋骨架上浮。

2、为防止钢筋骨架上浮,除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认真清孔外,当灌注的混凝土顶面距钢筋骨架底部lm左右时,应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当混凝土拌合物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然后恢复正常灌注速度。

(四)桩身混凝土强度低或混凝土离析

严格把好进厂水泥的质量关,控制好施工现场混凝土配合比,掌握好搅拌时间和混凝土的和易性,是防止桩身混凝土离析和强度偏低的有效措施。

(五)桩身混凝土夹渣或断桩

2、预防办法 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之间。

(六)桩顶混凝土不密实或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在灌注最后阶段,孔内混凝土面测定应采用硬杆筒式取样法测定。

九、混凝土灌注过程因故中断

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断的原因较多,在采取抢救措施后仍无法恢复正常灌注的情况下,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处理:

(一)若刚开灌不久,孔内混凝土较少,可拔起导管和吊起钢筋骨架,重新钻孔至原孔底,安装钢筋骨架和清孔后再开始灌注混凝土。

(二)迅速拔出导管,清理导管内积存混凝土和检查导管后,重新安装导管和隔水栓,然后按初灌的方法灌注混凝土,待隔水栓完全排出导管后,立即将导管插入原混凝土内,此后便可按正常的灌注方法继续灌注混凝土。此法的处理过程必须在混凝上的初凝时间内完成。

(三)混凝土灌注过程因故中断后拔除钢筋骨架,待已灌混凝土强度达到C15后,先用同级钻头重新钻孔,并钻除原灌混凝土的浮浆,再用Φ500钻头在桩中心钻进300-500mm深,这样就完成了接口的处理工作,然后便可按新桩的灌注程序灌注。

(责任编辑:ksy)
  • 消防工程师报名
  • 执业药师
  • 一级建造师考试报名培训
  • 消防工程师报名
消防工程师报名
最新试题更多>
一级建造师报名考试辅导 消防工程师考试报名培训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