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级建造师建筑结构与构造命题点(三)
结构抗震的构造要求 【知识点解读】 一、地震的震级及烈度 我国发生的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浅源地震造成的危害最大。世界上多数国 家采用的是12个等级划分的烈度表。一般来说,M<2的地震,人是感觉不到的,称为无感地震或微震; M=2~5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M>5的地震,对建筑物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M> 7的地震为强烈地震或大震;M>8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一般地说,距震中愈远,地震影响愈小,烈 度就愈小;反之,距震中愈近,烈度就愈高。此外,地震烈度还与地震大小、震源深浅、地震传播介质、 表土性质、建筑物的动力特性、施工质量等许多因素有关。 二、抗震设防 1.抗震设防的基本思想 现行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是以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我国抗震设防规范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以“ 三个水准”为抗震设防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 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 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 会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3.抗震结构的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所形成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 部构造的过程。 三、抗震构造措施 (1)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多层砌体房屋是我国目前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采取如下措施。 1)设置钢筋混凝土构件柱,减少墙身的破坏,并改善其抗震性能,提高延性。 2)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并与构造柱连接起来,增强了房屋的整体性,改善了房屋的抗震性能,提高了房 屋的抗震能力。 3)加强墙体的连接,楼板和梁应有足够的支承长度和可靠连接。 4)加强楼梯间的整体性等。 (2)框架结构构造措施。 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是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较常用的结构形式。 (3)设置必要的防震缝。 【命题考点】 构造地震;震源;震源深度;浅源地震;12个等级;抗震设防;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概念设计要考虑 的因素;抗震构造措施。 【分析预测】 (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分析判断其地震烈度范围。 (2)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 (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分析判断其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责任编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