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级建造师市政实务冲刺考点(51)
2013年一级建造师市政实务冲刺考点(51)
基槽开挖及护坡
1、基坑开挖基本规定:①基坑开挖应根据支护结构设计、降排水要求,确定开挖方案。②基坑周围地面应设排水沟,且应避免雨水、渗水等流入坑内;同时,基坑也应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保证开挖时通过及时排出雨水;放坡开挖时,应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③软土基坑必须分层、分块、均衡地开挖,分块开挖后必须及时施工支撑。对于有预应力要求的钢支撑或锚杆,还必须按设计要求施加预应力。
2、发生下列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挖土,并应立即查清原因和及时采取措施后,方能继续挖土:
①围护结构变形明显加剧。 ②支撑轴力突然增大。③围护结构或止水帷幕出现渗漏。④开挖暴露出的基底出现明显异常。包括黏性土时强度明显偏低或砂性土层时水位过高造成开挖施工困难时。⑤围护结构发生异常声响。⑥边坡出现失稳征兆时。
3、基坑边坡稳定影响因素
基坑边坡坡度是直接影响基坑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基坑边坡土体中的剪应力大于土体的抗剪强度时,边坡就会失稳坍塌。其次,施工不当也会造成边坡失稳,主要表现为:①没有按设计坡度进行边坡开挖;②基坑边坡坡顶堆放材料、土方及运输机械车辆等增加了附加荷载;③基坑降排水措施不力,地下水未降至基底以下,而地面雨水、基坑周围地下给水排水管线漏水渗流至基坑边坡的土层中,使土体湿化,土体自重加大,增加土体中的剪应力;④基坑开挖后暴露时间过长,经风化而使土体变松散;⑤基坑开挖过程中,未及时刷坡,甚至挖反坡。
4、基坑放坡要求:①按是否设置分级过渡平台,边坡可分为一级放坡和分级放坡两种形式②放坡应以控制分级坡高和坡度为主③分级放坡时,宜设置分级过渡平台。分级过渡平台的宽度对于岩石边坡不宜小于0.5m,对于土质边坡不宜小于1.0m。下级放坡坡度宜缓于上级放坡坡度。
5、长基坑开挖与过程放坡
纵向放坡目的:一是保证开挖安全,防止滑坡;二是保证出土运输方便。
坑内纵向放坡是动态的边坡,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不断变化,其安全性在施工时往往被忽视,非常容易产生滑坡事故。纵向边坡一旦坍塌,就可能冲断横向支撑并导致基坑挡墙失稳,酿成灾害性事故。
6、基坑边坡稳定措施
①根据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基坑边坡坡度,并于不同土层处做成折线形边坡或留置台阶。②必须做好基坑降排水和防洪工作,保持基底和边坡的干燥。③基坑边坡坡度受到一定限制而采用围护结构又不太经济时,可采用坡面土钉、挂金属网喷混凝土或抹水泥砂浆护面等措施。④严格禁止在基坑边坡坡顶1-2m范围堆放材料、土方和其他重物以及停置或行驶较大的施工机械。⑤基坑开挖过程中,随挖随刷边坡,不得挖反坡。⑥暴露时间较长的基坑,应采取护坡措施。
7、护坡措施
①基坑土方开挖时,应按设计要求开挖土方,不得超挖,不得在坡顶随意堆放土方、材料和设备。在整个基坑开挖和地下工程施工期间,应严密监测坡顶位移,随时分析观测数据。当边坡有失稳迹象时,应及时采取削坡、坡顶卸荷、坡脚压载或其他有效措施。
②放坡开挖时应及时作好坡脚、坡面的保护措施。常用的保护措施有: 1)叠放砂包或土袋2)水泥抹面3)挂网喷浆或混凝土4)其他措施:包括锚杆喷射混凝土护面、塑料膜或土织物覆盖坡面等
8、①侧壁水平位移是监测的重点。②基坑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变形是监测的重点。③地下水位也应该是监测的重点。④坑底隆起也是基坑监测的重点内容。通过监测埋设在坑底的立柱的上浮来间接监测坑底隆起。
9、应加密观测次数,如果变形发展较快应连续监测。
10、①本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不按设计要求加大每层开挖深度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基坑顶大量堆荷是引发基坑事故的另一重要原因,背景介绍未提及考虑这些荷载的安全性设计验算,因此本工程把大量钢材及弃土堆集于坑顶也是重大事故隐患。
11、①对于基坑变形量显著增大,变形发展速率越来越快现象,施工单位应该对基坑进行抢险,对基坑做必要的加固和卸载;并且应调整设计和施工方案。基坑危险征兆没有引起注意,仍按原方案施工是施工项目负责人(经理)一大失误。②当基坑变形急剧增加,基坑已经接近失稳的极限状态,种种迹象表明基坑即将坍塌时,项目负责人(经理)应以人身安全为第一要务,人员要及早撤离现场。组织人员进入基坑内抢险,造成人员伤亡是项目负责人(经理)指挥的一个重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