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级建造师市政实务冲刺考点(58)
2013年一级建造师市政实务冲刺考点(58)
盾构法施工地层变形控制措施
1、近接施工管理
首先,详细调查工程条件、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即既有结构物现况与安全要求),在调查基础上进行分析与预测、制定防护措施;其次,制定专项施工方案;最后,施工过程中通过监控量测反馈指导施工而确保既有结构物安全。
2、地层变形原因 :分为条件因素和直接原因两类。
条件因素主要有:覆土厚度、盾构直径、隧道线形、衬砌背后间隙、衬砌种类等。静态(间种厚直线)
直接原因由盾构掘进引发,主要有开挖面失稳、地下水位降低、推力过大、频繁纠偏、洞体土层失稳、盾体与洞体的摩擦力、衬砌背后产生间隙、注浆压力、衬砌变形、衬砌漏水等。(动态)虽然地层变形的直接原因有很多,但大体可分为以下4类:
(1) 地层应力释放产生的弹塑性变形,导致地层反力降低;
(2) 土压增大产生的压缩变形,导致垂直土压增大或地层反力降低;
(3) 附加土压产生的弹塑性变形,导致作用土压增大;
(4)伴随土的物理性能变化产生的弹塑性变形以及徐变变形,导致地层承载能力降低。
3、地层变形机理
①盾构到达该断面之前,主要表现为地下水位降低产生固结沉降。
②盾构通过该断面前,若盾构控制土压(泥水压)不足或过大,则开挖面正前方土体弹塑性变形引起地层沉降或隆起。
③发生在盾构通过该断面时,由于超挖、纠偏、盾构外周与周围土体的摩擦等原因而发生地层沉降或隆起。
④盾构通过该断面后产生的弹塑性变形;若衬砌背后与洞体的空隙填充不及时,造成地层应力释放,则土体的弹塑性变形引起地层沉降;若衬砌背后的填充注浆压力过高,则附加土压引发地层隆起。
⑤盾构通过该断面后长时间地发生后续沉降,主要由于盾构掘进造成的地层扰动、松弛等引起,在软弱黏性土地层中施工表现最为明显,而在砂性土或密实的硬黏性土中施工基本不发生。
4、密闭式盾构掘进地层变形控制措施
(一)前期沉降控制
1.前期沉降控制的关键是保持地下水压。
2.保持地下水压措施:
(1)合理设定土压(泥水压)控制值并在掘进过程中保持稳定,以平衡开挖面土压与水压。
(2)保持开挖面土压(泥水压)稳定的前提条件:对于土压式盾构是泥土的塑流化改良效果,应根据地层条件选择适宜的改良材料与注入参数;而对于泥水式盾构则是泥浆性能,应根据地层条件选择适宜的泥浆材料与配合比。
(3)防止地下水从盾构机、盾尾以及拼装好的衬砌结构渗入。为此,应保持盾构机刀盘驱动、铰接、盾尾等部位密封完好,保证盾尾密封油质注入压力与注入量,管片密封与拼装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4)土压式盾构在地下水位高且渗透性好的地层掘进时,采取有效的防喷涌措施,以防止地下水从螺旋输送机涌入。
(二)开挖面前沉降(隆起)控制
1.开挖面前沉降(隆起)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土压(泥水压)管理,真正实现土压(泥水压)平衡。
2.通常采取的措施有:
(1)合理设定土压(泥水压)控制值并在掘进过程中保持稳定,以平衡开挖面土压与水压。
(2)保持开挖面土压(泥水压)稳定的前提条件:对于土压式盾构是泥土的塑流化改良效果,应根据地层条件选择适宜的改良材料与注入参数;而对于泥水式盾构则是泥浆性能,应根据地层条件选择适宜的泥浆材料与配合比。
(3)加强排土量控制。
(4)对于土压式盾构,必要时还应对盾构推力、推进速度、刀盘扭矩等盾构参数进行控制。
(三)通过时沉降(隆起)控制
通过时沉降(隆起)控制措施主要有2种:
1. 控制好盾构姿态,避免不必要的纠偏作业。出现偏差时,本着“勤纠、少纠、适度”的原则操作。在较硬地层掘进的场合,纠偏时或曲线掘进时需要超挖,应合理确定超挖半径与超挖范围,尽可能减少超挖。
2.土压式盾构在软柔或松散地层掘进时,盾构外周与周围土体的黏滞阻力或摩擦较大时,应采取注浆减阻措施。
(四)尾部空隙沉降(隆起)控制
尾部空隙沉降(隆起)控制的关键是采用适宜的衬砌背后注浆措施,主要有:
1.用同步注浆方式,及时填充尾部空隙。
2.根据地质条件、工程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单液注浆或双液注浆,正确选用注浆材料与配合比,以便拼装好的衬砌结构及时稳定。
3.加强注浆量与注浆压力控制。
4.及时进行二次注浆。
(五)后续沉降控制
后续沉降主要在软弱黏性土地层中施工时发生,主要控制措施是:
1.盾构掘进、纠偏、注浆等作业时,尽可能减小对地层的扰动。
2.若后续沉降过大不满足地层沉降要求,可采取向特定部位地层内注浆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