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建造师《市政工程》精华版参考资料(52)
工程降水方法
1、疏干水有增加坑内土体强度的作用,有利于控制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在软土地区基坑开挖深度超过3m,一般就要用井点降水。开挖深度浅时,亦可边开挖边用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集水明排。
2、当基坑底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必要时可采取水平封底隔渗或钻孔减压措施,保证坑底土层稳定。当坑底含承压水层上部土体压重不足以抵抗承压水水头时,应布置降压井降低承压水水头压力,防止承压水突涌,确保基坑开挖施工安全。
3、当因降水而危及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时,宜采用截水或回灌方法。
4、工程降水有多种技术方法,可根据土层情况、渗透性、降水深度、周围环境、支护结构种类选择和设计。
5、喷射井点(8-20m、潜水和承压水,渗透系数0.1-20),管井(疏干>15m潜水,0.02-0.1,减压>20m承压水,大于0.1),轻型井点不能排承压水,大于20米必须用管井。
6、明沟、集水井排水
①当基坑开挖不很深,基坑涌水量不大时,集水明排法是应用最广泛,亦是最简单、经济的方法。明沟、集水井排水多是在基坑的两侧或四周设置排水明沟,在基坑四角或每隔30~40m设置集水井,使基坑渗出的地下水通过排水明沟汇集于集水井内,然后用水泵将其排出基坑外。
②排水明沟宜布置在拟建基础边0.4m以外,沟边缘距边坡坡脚不小于0.3m,排水明沟的底面应比挖土面低0.3~0.4m,集水井底面应比沟底面低0.5m以上。
7、井点降水(包括真空又叫轻型井点、喷射井点和管井)
①井点布置应根据基坑平面形状与大小、地质和水文情况、工程性质、降水深度等而定。
②当基坑(槽)宽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6m时,可采用单排井点,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侧;
③当基坑(槽)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良,渗透系数较大时,宜采用双排井点,布置在基坑(槽)的两侧,
④当基坑面积较大时,宜采用环形井点。挖土运输设备出入道可不封闭,间距可达4m,一般留在地下水下游方向。
⑤井点管距坑壁不应小于1.0~1.5m,距离太小,易漏气。井点间距一般为0.8~1.6m。集水总管设0.25-0.5%上仰坡度。井点管的入土深度应根据降水深度及储水层所在位置决定,但必须将滤水管埋入含水层内,并且比挖基坑(沟、槽)底深0.9~1.2m,井点管的埋置深度应经计算确定。(井点管施工步骤:冲孔,埋管,填砂,粘土封口)
8、基坑的隔(截)水帷幕与坑内外降水
①采用隔(截)水帷幕的目的是切断基坑外的地下水流人基坑内部。 截水帷幕的渗透系数小于1×10-6cm/s。
②当地下含水层渗透性较强、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坑内井点降水相结合或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水平封底相结合的方案。
③截水帷幕目前常用注浆、旋喷法、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墙等结构形式。
9、隔(截)水帷幕与降水井布置 (2个坑内、1个坑外)
①隔水帷幕隔断降水含水层,井点降水以疏干基坑内的地下水为目的。应把降水井布置于坑内。
②隔水帷幕位于承压水含水层顶板中,井点降水以降低基坑下部承压含水层的水头,防止基坑底板隆起或承压水突涌为目的,应把降水井布置于基坑外侧。
③隔水帷幕底位于承压水含水层中,如果基坑开挖较浅,坑底未进入承压水含水层,井点降水以降低承压水水头为目的;如果基坑开挖较深,坑底已经进入承压水含水层,井点降水前期以降低承压水水头为目的,后期以疏干承压含水层为目的,应把降水井布置于坑内侧。
报名须知:2014年一级建造师报考指南!
考前必练:一级建造师历年考试真题!
编辑推荐:2014年一级建造师一次通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