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级建造师公路工程教材变化内容(6)
1B411024 了解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一般呈黄色或黄褐色,粉土含量常占60%以上,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硫酸盐等可溶盐类,天然孔隙比在1左 右,肉眼可见大孔隙。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而发 生显著下沉。具有湿陷性和易溶蚀、易冲刷、各向异性等工程特性,导致黄土地区的路基易产生多种问题 及病害。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应采取拦截、排除地表水的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渗,减少地基地层湿陷下沉。其地下排水 构造物与地面排水沟渠必须采取防渗措施。 若地基土层有强湿陷性或较高的压缩性,且容许承载力低于路堤自重力时,应考虑地基在路堤自重和活载 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下沉。除采用防止地表水下渗的措施外,可根据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和工程要求,因 地制宜采取换填土、重锤夯实、强夯法、预浸法、挤密法、化学加固法等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 1) 换填土——挖除一定深度湿陷性黄土,换以合乎要求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 强夯法——用几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多次夯击,对地基进行强力夯实,使浅层、深层得到不同 程度的加固,强夯施工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因此应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安全。 3) 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地基,土的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1%~3%. 4) 预浸法——通过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不小于50cm 的地段。 5) 挤密法——通过冲击、振动或爆扩成孔,再灌以石灰或灰土分层捣实。 6) 化学加固法——用硅酸钠溶液,通过有孔的注射管压入土中,使其与土中水溶性盐相互作用,产生硅 胶,把土胶结。 1B411031 掌握防护工程类型和适用条件 区分直接防护和间接防护 1.直接防护 路堤冲刷主要是洪水急流,水位变迁不定,水流速度较大(达到3.0m/s或更高)时,植树与石砌防护失 效,可采用以下防护措施。 (1) 抛石:用于经常浸水且水深较大的路基边坡或坡脚以及挡土墙、护坡的基础防护。抛石一般多用 于抢修工程。 (2) 石笼:沿河路堤坡脚或河岸,当受水流冲刷和风浪侵袭,且防护工程基础不易处理或沿河挡土墙、 护坡基础局部冲刷深度过大时,可采用石笼防护。 ●钢丝石笼:多用于抢修或临时工程,不得用于急流滚石河段,必要时对钢丝笼灌注小石子水泥混凝土。 钢丝石笼一般可容许流速4m/s~5m/s的水流冲刷。 ●钢筋混凝土框架石笼:可用于急流滚石河段。 2. 间接防护 (1) 护坝:当沿河路基挡土墙、护坡的局部冲刷深度过大,深基础施工不便时,宜采用护坝防护基础。 (2) 丁坝:适用于宽浅变迁河段,用以挑流或减低流速,减轻水流对河岸或路基的冲刷。 (3) 顺坝:适用于河床断面较窄、基础地质条件较差的河岸或沿河路基防护,调整流水曲线度和改善 流态。 (4) 改移河道:沿河路基受水流冲刷严重,或防护工程艰巨,以及路线在短距离内多次跨越弯曲河道 时可改移河道。对主河槽改动频繁的变迁性河流或支流较多的河段不宜改河。 1B411032 掌握加固工程的功能与类型划分 路基支挡工程的功能与类型 路基支挡工程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天然边坡或人工边坡以保持土体稳定或加强路基强度和稳定性,以及 防护边坡在水温变化条件免遭破坏。按路基加固的不同部位分为:坡面防护加固、边坡支挡、湿弱地 基加固三种类型。
(责任编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