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二级建造师市政实务考试大纲解析(二)(58)
1.主要原因 (1)首批混凝土储量不足,或虽然混凝土储量已够,但导管底口距孔底的间距过大,混凝土下落后不能 埋没导管底口,以致泥水从底口进入。 (2)导管接头不严,接头间橡皮垫被导管高压气囊挤开,或焊缝破裂,水从接头或焊缝中流入。 (3)导管提升过猛,或测深出错,导管底口超出原混凝土面,底口涌入泥水。 2.预防和处理方法 为避免发生导管进水,事前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万一发生,要当即查明事故原因,采取以下处 理方法: (1)若是上述第一种原因引起的,应立即将导管提出,将散落在孔底的混凝土拌和物用反循环钻机的钻 杆通过泥石泵吸出,或者用空气吸泥机、水力吸泥机以及抓斗清出,不得已时需要将钢筋笼提出采取 复钻清除。然后重新下放骨架、导管并投入足够储量的首批混凝土,重新灌注。 (2)若是第二、第三种原因引起的,应视具体情况,拔换原管重下新管;或用原导管插入续灌,但灌注 前均应将进入导管内的水和沉淀土用吸泥和抽水的方法吸出。如系重下新管,必须用潜水泵将管内的 水抽干,才可继续灌注混凝土。为防止抽水后导管外的泥水穿透原灌混凝土从导管底口翻入,导管插 入混凝土内应有足够深度,一般宜大于2 000 mm。由于潜水泵不可能将导管内的水全部抽干,续灌的 混凝土配合比应增加水泥量,提高稠度后灌人导管内,灌人前将导管进行小幅度抖动或挂振捣器予以 振动片刻,使原混凝土损失的流动性得以弥补。以后灌注的混凝土可恢复正常的配合比。若混凝土面 在水面以下不很深,未初凝时,可于导管底部设置防水塞(应使用混凝土特制),将导管重新插入混凝 土内(导管侧面再加重力,以克服水的浮力)。导管内装灌混凝土后稍提导管,利用新混凝土自重将底 塞压出,然后继续灌注。 若如前述混凝土面在水面以下不很深,但已初凝,导管不能重新插入混凝土时,可在原护筒内面加设 直径稍小的钢护筒,用重压或锤击方法压入原混凝土面以下适当深度,然后将护筒 内的水(泥浆)抽除,并将原混凝土顶面的泥渣和软弱层清除干净,再在护筒内灌注普通混凝土至设计 桩顶。
(责任编辑:·静)